
-编者按-
教育家的身影,是穿透时代的精神灯塔;三尺讲台的故事,是滋养心灵的永恒诗篇。我们怀着敬意叩响历史之门,寻访老教育家的生命印记。这些泛黄教案里凝结的智慧和白发皱纹中镌刻的坚守,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注脚,更构筑起东北大学育人兴邦的精神谱系。他们以不同姿态共同诠释着:对育人使命的虔诚,对真理追求的炽热,对后辈成长的托举。
这些故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星河。当我们凝视这些教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看见的不仅是过往的荣光,更能照见肩上的担当和未来的希望。愿教育家精神系列报道成为薪火相传的驿站,让这种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他常说,我去钢厂有瘾,一到钢厂,就有回家的感觉。
他常说,热气腾腾的生产车间,带给自己极大的享受,那仿佛是钢铁在歌唱。
他被业界誉为“超级钢之父”,被实验室的年轻人誉为“不老的钢铁侠”,他领衔研发的“超级钢”曾在国际上连创四个第一,用钢铁意志挺起民族钢铁事业的腰杆。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王国栋教授。已经83岁高龄的他,仍时间紧得“分不开身”。“到365天运转的钢铁企业去寻找研究课题”“做真科研、真做科研”——他的科研哲学始终如一。“把我们的钢铁行业做成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我们的创新,找出一条路来,就一定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
奔腾的钢花日夜飞溅,高大的轧机阵阵轰鸣,这是王国栋最喜欢也最熟悉的场景。挺起民族钢铁的“脊梁”,让“国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他为此奋斗一生,倾情一生。
“在车间没日没夜地干活,草图都画了好几本”
案头上的日历,记录了这位八旬老院士的忙碌:每年,他约有一半时间深入钢铁企业生产一线,参加项目论证、交流技术方案、推动新技术落地……“一到钢厂,就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王国栋说。
在辽宁鞍山成长的王国栋,“钢铁情结”熔铸在骨子里。1950年,8岁的他随父母来到鞍山。那时他耳闻目睹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捷报频传的建设项目、顶天立地的钢铁工人……
“老英雄孟泰,王崇伦和万能工具胎,张明山和反围盘,我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王国栋说。为了学习喜爱的专业,大学填报志愿时,他填报了东北工乐动体育app 钢铁冶金系钢铁压力加工专业。
“那时候,我可以如数家珍地把初轧机、半连续轧机、轨梁轧机介绍给亲戚朋友,告诉他们巨大的钢锭怎样变成钢坯,实心的钢棒怎样会在穿孔机里变成无缝的钢管。”多年后,王国栋回忆起青春岁月,心中无限眷恋。
毕业后,王国栋被分配到鞍钢小型厂。在那儿,他度过了10个年头。小型厂生产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他从车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和师傅们一起夹钳、换辊……
当时,工厂生产解放汽车和黄河汽车前桥的毛坯。由于没有喂入装置,轧件不能点咬入轧辊,造成头尾部形成两段不完整的周期,成材率最多不过75%,原料浪费极大。王国栋主动请缨,连续翻译了多篇外文文献,并与3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组成技术革新组,进行技术攻关。
“记不清失败了多少回。在车间没日没夜地干活,草图都画了好几本,总算实现了轧件送入装置与轧机传动系统的联动,保证了成材率。”说起这一段,王国栋脸上露出了笑容。
鞍钢10年的基层生活,让王国栋对中国的钢铁、钢铁工人和钢铁工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小型厂的艰苦环境、师傅们眼中的期盼,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让我知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王国栋说。
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10月,王国栋考入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成为著名轧钢专家张树堂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国栋回到母校东北工乐动体育app 任教,写就了锻造钢铁脊梁成果、培育钢铁栋梁人才的辉煌人生。
“自力更生,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
202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本溪市考察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时强调,钢铁产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钢铁,作为工业之粮食,大国之筋骨,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汽车用钢、桥梁用钢、高层建筑用钢、工程机械用钢及航母等大国重器用的高端钢材,仍受制于人。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拼出一片新天地。”与钢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国栋,深知只有打破钢铁材料瓶颈,国之重器才能不受制于人。
1998年,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他和团队开始了“轧制过程中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课题。
当时,日本、韩国已相继启动了探究晶粒细化极限的实验。而凭借多年的一线经验与实验结果,王国栋和团队决定不盲目追随日韩的潮流,而是定位在现有工业条件下能够实现的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
有了新的头绪后,王国栋和课题组成员开始了长期“驻扎”宝钢的生活,昼夜奋战,与宝钢集团无缝衔接。
那段日子里,王国栋带领团队穿梭于实验室和宝钢之间,实验、分析、计算,调研、座谈会、讨论……
1999年9月,经过无数次实验后,“超级钢”诞生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工业化的轧机轧制“超级钢”的成功实验。
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数百万吨,并连创国际竞争的4个“第一”:第一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了原型钢样品;第一次得到钢铁工业生产的工艺窗口;第一次在工业生产条件下轧制出“超级钢”;第一次将“超级钢”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
2005年3月28日,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但每当谈起“超级钢”,王国栋总是说:“这只是材料革命浪潮里的一朵涟漪。把这一页翻过去吧,往前看,那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创新不停步,奋斗无止境。让中国从跟跑、并行直至成为世界钢铁科技的领跑者,是王国栋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004年,日本、欧洲开发出热轧钢板超快速冷却技术,我国也十分关注这一领域,但可惜的是,我们一直处于跟跑位置。
“我们自己开发,走自己的路。”王国栋和他的团队下定决心,兵分两路:一路以王昭东等中青年学者带头,以田勇、付天亮、李振垒、袁国等有志于装备研发的博士生冲锋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控制冷却系统硬件的研发;一路则由擅长组织性能调控的刘振宇等牵头,开发热轧过程组织性能预测技术,建立我国自己的钢材组织控制的软件“北斗导航系统”。
人间万事出自艰辛。
南钢的生产线上,有一幕特别令人振奋:印刻着“RALNEU”(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标识的超快冷装置和西马克集团生产的预矫直机一前一后地矗立在生产车间,仿佛在昭示着自主研发的国产装备与进口装备“硬核”过招的战绩。
“经过几百年的努力,钢铁生产中的大部分难题都已经解决了。要想领先,就得敢于啃剩下为数不多的‘硬骨头’。”回忆这一段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的发展历程,王国栋不无感触地说。
除了在钢材在线和离线组织调控技术和装备、钢铁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逐渐进入“领跑”行列,王国栋还满腔热忱地推动协同创新,结合钢铁行业工序复杂、涉及学科专业及行业众多等特点,组织覆盖“采矿—选矿—炼铁—炼钢”的全流程协同攻关。学科交叉,跨界融合,资源集成,让协同创新团队如虎添翼,协同创新中心大兵团作战,瞄准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钢铁材料发展趋势,驰骋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协同创新中心的关键、共性技术成果,不但助力我国钢铁工业腾飞发展,还跨过千山万水、远涉重洋,走向了世界。中心铁矿资源绿色开发利用团队,破解了贫杂铁矿石资源化利用的世界性选矿难题,“吃干榨尽贫矿资源”,增加了国产铁精矿产量,保障了我国铁矿资源的安全供给,先进的技术走向“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将赞比亚等国的“贫矿”变成“富矿”,为国际上大量过去难选、不能选的铁矿资源闯出一条科学、合理、创新的发展之路。
2019年底,在王国栋的积极推动下,由河钢集团、华为集团、东北大学联合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赋能钢铁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与时俱进运用“5G+”技术等赋予行业发展新动能。
“我国的钢铁工业要从并跑到领跑,必须做好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的研究,在从‘0’到‘1’的研究上下真功夫,抢下被‘卡脖子’的技术山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王国栋说,做项目虽是一件苦差事,但更是展示自己、提高水平的平台,其中乐趣无穷。
在中国冶金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进程中,王国栋领衔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冶金工业流程学科群,在破解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上捷报频传。
绿色化的钢铁产品,有力地强健了大国“筋骨”。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981钻井平台、观音岩大型电站、新一代舰船、南海荔湾深海油气田厚壁管线、驰骋北冰洋的高技术船舶、“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堆示范项目、大型LNG船用储罐……这些领跑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光彩夺目的“国之重器”,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凝聚着协同创新团队的心血和汗水,更是他们心中无上的幸福和骄傲。
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以绿色技术和数智技术带动钢铁行业深度转型升级,是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全力以赴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宝武梅钢高炉、河钢承钢转炉等多条生产线,由协同创新中心各专业方向研发的数字化技术正在落地应用,这些搭载了团队首创人机协同的智能模型和系统,已经有效地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走进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宽厚板车间,协同创新中心热轧团队首席教授刘振宇领衔研发的钢材组织控制软件“北斗导航系统”把全流程生产线重塑成为具身智能的机器人,在无人化操作的状态下顺畅优化运行。“在这条生产线上,可以实现在相同成分体系下不同钢种和规格的柔性化生产。未来5年,我们将围绕全国钢铁企业实际需求,建成一批全流程一体化AI+样板线,树立钢铁行业的‘人工智能+’标杆。”王国栋说。
今年5月22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小米集团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正式发布。据发布会透露,该车配备了王国栋院士团队、育材堂、东北大学与结合小米团队联合开发的AI模型开发出2200MPa小米超强钢。它是目前汽车行业中最强的热成型钢,使用在全车四门防撞梁等重要结构,能有效提升侧面碰撞中的防护能力,应对剧烈碰撞,能够更好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一位83岁的钢铁行业院士,首创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钢铁、人工智能+工业控制的发展模式,实现数字换脑、模型换代,构建钢铁全流程、一体化数字孪生平台ROBOTSTEEL。”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在巴黎AI行动峰会发言上大力推介王国栋院士团队以“人工智能+钢铁”促进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扎实举措。
“别人有的,我们要有,而且我们要做到第一。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要做到唯一。”王国栋说。在他看来,创新性课题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经过不断的实践“打磨”,推陈出新,升级换代,才会破土而出、成长壮大、开花结果,实现“从零到一”的创新和“从一到N”的转化。他赞同袁隆平所说的:“不能没有书本,也不能没有计算机,但书本和计算机上种不出稻子来”,也曾多次表示,“不能把成果当供果,真正为国家负责,是把成果从纸上落实到祖国大地上”。
“年轻人创造力无限,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镌刻在祖国的钢铁生产线上。”这句话是王国栋的座右铭。他总是勉励学生,科研人员要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争取项目不忽悠、不夸口,真做科研,做真科研,勇于自主创新,为国家钢铁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谈起学生,王国栋很是欣慰:“学生是我‘年轻的战友’,他们在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奋斗路途上拼搏前行。”
王国栋对学生们有一个要求:“不学千家会,只求一招绝”,要用自己的“绝招”服务钢铁行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国栋将年轻人“投放”到生产一线,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创新中学会创新”,只有大量的实践,年轻人才会不断增长才干,练出自己的真本事。
宝钢建设1580热连轧机项目中,王国栋为年轻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这台当代先进的轧机安装调试阶段,王国栋安排年轻教师、研究生深入一线。日日夜夜,他们穿着工作服,调试投产改进,与宝钢人一起奋斗……
一开始,宝钢也不确信学生们能否攻克难关,王国栋却充满信心:“年轻人创造力无限,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多后,学生们掌握了技术的精髓,不仅实现了废品量降低30%的目标,还超额完成任务,使废品量降低50%。毕业后,参与攻关项目的学生大部分留在了宝钢,成了企业年轻的业务骨干。
刘振宇,王国栋团队的中生代力量。他带领的团队与宝武、鞍钢合作,开发出绿色钢铁智能化制造技术,有效解决了当前钢铁企业规模化生产和用户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刘振宇教授团队研发出新型钼微合金化节镍钢,成功制造了7.89万m³的LNG船用储罐,为提升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输运与储存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时研究生很少,系里只有两位。王老师每次讲课都非常认真,还给我们俩准备了一本厚厚的教案。”刘振宇回忆。
中试,是连接实验室科学研究与成果产业化工程应用的重要桥梁。王国栋教授在科研实践中亲身感受到缺乏中试环节给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困难和资源消耗,一直梦想着能够架起这座成果转化的桥梁。他支持有志于这项事业的李建平教授,组建了中试平台和准工业化平台建设队伍,并进一步与企业结合,在企业里建设系列中试装备和产业化中试基地。
李建平团队为宝武、鞍钢、河钢、太钢和日本冶金等著名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所建成的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试研发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在材料成型过程数学、物理模拟与轧制过程研究、装备开发及应用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突破性、前沿性、颠覆性的科研成果。这些中试平台的工艺研究能力覆盖钢铁轧制生产全流程,平台设备的研究功能、工艺参数和技术指标超越了现有生产装备,为生产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开发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颠覆性、前沿性手段。利用这些中试基地研发的工艺装备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同行专家评价这项研究成果:“中试研究创新平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装上了永不停歇的发动机。”
李云杰,王国栋院士的博士生,在Science上发表了在超高强钢铁材料增塑机制及组织创新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科学理论可拓展应用于系列高强材料的开发,是Science上发表的和工业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文章之一。“王老师鼓励我要敢于挑战无人区,在实践中学会科研,这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也启发了我新的科研思路。”李云杰说。
多年来,王国栋领衔的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原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年轻人有的活跃在我国的冶金厂,成为新一代材料加工专家;有的在高校任教,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的主力军;有的在国外深造,准备将来归国作贡献……
“我‘年轻的战友’都很优秀,正在成长为参天大树,他们是我的开心果。”王国栋说,有了这样为国家钢铁事业奋战的年轻一代,他深感欣慰。
瘦削而精矍的王国栋院士,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感召着身边的年轻同事。这位从钢厂车间里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推动了中国钢铁由“傻大黑粗”向“绿富精强”转变的钢铁“战士”,正和他的团队一起,书写着钢铁人生。对于王国栋而言,钢铁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在推动中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征程上,他志在千里,只争朝夕。
人物档案
王国栋,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长期致力于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围绕钢铁行业绿色化、数字化、高质化战略需求,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产业链建设,做出了以“超级钢”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和独创性的成就。授权发明专利194项、专著9部、译著4部。根据钢铁生产绿色化的重大需求,创新发展新一代TMCP理论工艺及装备、板形控制、系列大型辊式淬火装备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开发企业创新急需的实验仪器、中试装备,为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平台。解决钢铁生产过程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等绿色化问题,促进企业绿色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实验室承担国家“原材料行业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建立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的钢铁创新基础设施,取得了多项重要技术突破。2022年组织撰写《数字钢铁白皮书》。近年来提出“人工智能+钢铁”,大力倡导钢铁生产流程数智化升级改造。他带领团队不断开发“第一”或“唯一”高质量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急需;多年奔走在企业生产一线,坚持科研服务生产实践,创新服务产业发展,将论文写在祖国钢铁生产线上。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22项,冶金及行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奖项16项,荣获冶金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辽宁省科技功勋奖、特等劳动模范、“九三”楷模等荣誉称号。

